煤炭市场化远未到来

中证网 2013/08/28

      煤炭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掰腕子正酣。

      从去年开始,不断下降的煤价,使得重点合同煤和市场煤共存的"煤价双轨制"失去意义,并最终取消。当时有人高呼,煤价双轨制寿终正寝,这是市场无形之手的胜利,并预言2013年是煤炭市场化元年。

      这话说早了。2013年,来自地方政府的有形之手,仍然从多个层面祭出重拳,力图扭转煤炭市场颓势。

      通过近十年的历史来分析,煤炭这种基础性的能源产品,从其勘探和开采作为起点,就被地方政府所左右,其产运销的链条上,产煤地的各级地方政府、掌握运力资源的铁路局、沿海港口,均参与其中分食利益。

      从煤炭资源的配置开始,谁拥有开采的权力,谁就有了一夜暴富的机会。可以说,配置资源便是配置财富。从一开始,绑缚在一块煤上的所有利益,就由拥有配置权力的政府和企业所共享。

      那么,地方政府和企业,当如何维系这一重大的利益关系呢?富有的煤老板们当然不能独享煤炭财富,他们的财富,常常通过慈善和公益的名义,支持政府的各项事业。在很多产煤大县和大市,煤老板不仅要捐资助学,还要修路架桥。凡有政府的重点工程,政府的惯常做法是召集煤老板们开个会,像下达指标一样,摊派给煤老板们。

      当然,这还算是摆在台面上的。私下里,煤老板们与政府官员的利益共生关系,则更加直接,诸如参股煤矿等花样翻新的利益输送,从未停止。这就是为什么山西蒲县一个县级煤炭局局长郝鹏俊,居然在北京、海南等地有房产35处,家财达数亿元。

      在煤炭市场最火爆的那几年,整个煤炭产运销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分享了煤炭带来的利益。据说,那时各大煤矿的门卫,都是人人羡慕的肥差,保安队长嫁女儿,宴席上全是货运公司老板和煤炭贸易商。

      凡此种种,都造成了煤价的虚高。进口煤的进入,让中国煤炭供应链的畸形和臃肿一览无余,当中国的煤炭价格缩水近三分之一时,进口煤居然还可以有利可图。

      煤矿整合之后,煤老板们退出历史舞台。政府与煤的利益共生关系,却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在山西,常常"惹事儿"的煤老板们不见了,政府把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煤矿配置给那些大型煤炭集团,这些大集团,就要承担F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地方政府意志。这其中,包括企业的发展战略,诸如发展下游延伸产业、与电企联姻等,均要在政府的操刀之下完成。在内蒙古,虽然民营企业居多,但那些实力雄厚的民营煤企,在资源配置和煤矿整合中,同样也要仰赖政府意志。

     今年的煤炭市场,因为价格低迷,很多国有煤矿已陷入亏损状态。按照市场规律来说,煤炭市场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产量会逐步缩减,以达到市场供需平衡点。很多民营煤矿早已停产或减产,但国有煤矿,还在照常生产,甚至还在释放过去两年新增的产能,加大亏损面。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身后的政府,就是企业的稳定器,因为一旦停产,政府就会面临诸如工人失业等等更大的麻烦。

      对于那些以煤炭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地方政府,煤炭税收决定着政府的钱袋子。此时,地方政府则成为煤炭营销主力,由县长到市长再到省长,随级别逐渐加码,拜会和游说电力企业——煤炭的主要客户。对于地方官员的面子,这些电力企业也不敢不重视。国内五大电力企业,多数在产煤地有煤电项目,其建设运营,还要仰赖地方政府的支持。既然都要给面子,那就要看政府能给出什么样的政策配置。于是,对煤炭保护的地方政策也逐步升级,从河南、山东的煤电互保,到山西省新近出台的"煤炭20条",地方政府从企业身后站了出来,展开了面对面的拼杀。

      一块煤的利益之旅,就是政府意志和企业利益的变现之旅。煤价双轨制取消,只是煤炭市场化的一个环节,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的市场化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