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煤矿女工,看惯了高高耸立的井架、欢快旋转的天轮、来往运煤的卡车,更看多了下井工人每天升井后满是煤尘的笑脸,心中不免对井下有了一份渴望,只盼自己能和那个对于我们来说近乎神秘的地方来个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生活中有些事情,一辈子经历过一次便会终生难忘,就像这次我的下井经历一样。
5月底,矿工会组织机关科室人员及女职工去井下体验生活,去的地方是全矿条件最艰苦的9603工作面。战斗在这里的是我矿薄厚煤层配采以来最先开采薄煤层的工区,被称作"薄煤层生力军"的采煤一工区。入井前,带队领导给我们召开了班前会,着重讲了下井注意事项及对我们的要求。看着女同胞们那跃跃欲式、整装待发的样子,我不禁莞尔,即使穿上肥大的工作服,戴上黑色的安全帽,我们女工队伍依然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罐笼在平稳的运行中徐徐下降,约1分钟后,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陌生却倍感亲切的地方。宽敞明亮的井下等候室和井上没有什么区别,巷道两侧处处悬挂着制作精美的安全标语及宣传牌板,俨然一条井下安全文化长廊。"幸福源于安全,安全在于防范"、"狼咬离群羊,祸找违章人",这些标语时刻提醒着工友们注意安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登上了人行车,在人行车跟车工及人行车司机都作了"手指口述"并发出开车信号之后,车缓缓开动了。就像坐火车时总喜欢欣赏沿途风光一样,听着大巷里语音广播系统播放着的优美动听的红歌,我也开始仔细打量着我们的矿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漆成了蓝色和黄色的供水施救管路及压风自救管路。供水施救系统和压风自救系统为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之一,对煤矿的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车后,我们开始步行,将近500余米的轨道下山全部是平整的水泥地面,地面上还做了既美观又实用的防滑措施。巷道两侧的电缆钩上悬挂着各种动力电缆及通讯线缆,一眼望去,犹如几条平行线在无限延伸。巷道每隔几十米便有一处躲避硐,硐口旁边悬挂着标识牌,一切都以安全为出发点。
进入9603下顺槽后,有的地方顶板呈现出深深浅浅的黄色,仿佛一幅幅抽象派的壁画,那神奇的画师便是大自然这个无所不能的高手了。巷道的两帮,我们看到了平展的锚网里面黑亮的煤炭,心中便有一份抑制不住的喜悦。经过了一段平巷,接着便开始爬一段上山,由于坡度比较大,走起来比较吃力。为了方便工人行走,巷道底部打起了水泥台阶。一个个台阶像豆腐块一样方方正正的,同行的工友们戏称这里是"太平天梯",可以和泰山十八盘相媲美了。我抬头望去,同行的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还真有点登泰山的味道。走着走着,顺槽顶板上一排排整齐的黄色袋子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通防科的小朱介绍说,那是矿用隔爆水槽,是为了防止煤尘爆炸灾害扩大而使用的,可以隔绝爆炸传播,阻止可燃气体。顺槽内还设有紧急避险硐室,硐室内有自救器、压风供水自救装置等,可以在矿井发生灾害事故时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自救。
走到1400余米的下顺槽尽头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9603下面。9603工作面开采的是16层煤,平均煤厚只有0.8――0.9米,当我们蹲行进入工作面时,采一工区的工人已经做完了工作面的整修工作,一棵棵单体支柱支撑在顶板与底板之间,可以供我们行走的空间已经小之又小了,工人们在紧靠煤帮的地方忙碌着。带队领导不住的提醒我们注意安全,低矮的工作面让人抬不起头、直不起腰来。顶板的岩石不时的碰到我们配戴的安全帽、自救器,发出叮当的响声。才走了一半,我们便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头发被汗水浸湿,贴在额头上,发梢处还有汗水不断的滴下,难受极了,双腿开始有点不由自主的发抖,而同行的姐妹有的则已经开始手脚并用了。休息的空当,我问一名工人,一个班需要这样进出工作面几次,他憨厚的笑笑说,不一定啊,有时可能几次,有时可能十几次,不过,看着那些煤炭通过刮板输送机送出去,心里便欣慰了。我看不到他脸上的表情,但从他的言谈中,我可以听得出他掩饰不住的骄傲和自豪。此刻,我的眼睛湿润了,不是因为热,不是因为累,而是因为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
回来的路上,我陷入了沉思,没有了来时的兴奋与激动,剩下的是对我们矿工兄弟的感动和崇拜。崇拜他们建造的这个伟大的地下城堡,更为他们那种能吃苦、能战斗的精神所感动。冬天下井时天还没有亮,升井后已是满天的繁星。用披星戴月这个词来形容他们毫不夸张。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工作着,毫无怨言。是他们用自己并不宽阔的肩膀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是他们用自己粗糙的大手建设了美丽的矿山,是他们用一颗善良的心和博大的胸怀带给这个社会无尽的光和热。这就是我们的矿工,勤劳、淳朴、憨厚、宽容,这就是我们的矿工,采掘乌金、任劳任怨、奉献自己、带来光明。作为一名煤矿女工,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这就是我的一次下井经历,我将把它深深的保存在记忆深处,终生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