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又叫鞭炮、炮仗,宋朝大文学家王安石在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我国古代,就有春节时燃放爆竹的习俗。我们小的时候总会念一句顺口溜:新年到,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这里的"炮"也是指的鞭炮、爆竹。
在我的记忆中,过年时除了有好东西吃、好衣服穿,好玩的就是这鞭炮了。从腊月二十三开始,鞭炮声便会经常响起。在我的老家,腊月二十三是小年,通常这一天人们会打扫卫生,又称"扫屋",就是把整个屋子都打扫一遍,寓意着扫除一年的尘埃、晦气,来年有一个新的开始。这天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那就是送灶神上天。在我们那边,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请一张灶神像张贴在厨房里,好让灶神保佑一家人幸福平安。相传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工作的日子,玉皇大帝根据他的汇报,决定这一家新一年的吉凶祸福。为了让灶神替人们多说好话,人们还会熬制麦芽糖,粘住灶神的嘴巴。在正式揭下灶神像之前,人们会燃放一挂鞭炮,以示对灶神的尊敬。
小时候,父亲总是一次买好多挂鞭炮,有一百响的、有五百响的、有一千响的、也有五千响的,父亲还算计着,小年放一挂、除夕放一挂、大年初一放一挂、贴对联时放一挂、吃饺子前放一挂,总之,每次放鞭炮之前,都有一定的说法。然后还会多买几挂让我和弟弟放着玩。满大街跑的小孩子几乎兜里都有零零散散的鞭炮。每次都是好几个孩子围在一起,由一个人手里拿着点燃的香去引燃鞭炮,其余的则躲在一旁,捂住耳朵,单等那一声清脆的鞭炮响。放完自己的,还不忘跟在别的小孩子后边,等着盼着放别人的。
我们女孩子胆子都比较小,相对于男孩子用手拿着鞭炮直接点燃的"壮举"来说,我们的玩法就显得安全多了。我们把鞭炮的捻子打开,倒出其中的火药,这样鞭炮从点燃到爆开的时间就会变得较长,好让我们有充分的时间躲避。要不然就是捡那种没有炸开的鞭炮,把它一层一层的剥开,收集里面的药粉,等药粉足够多了再点燃,这样平时"火力"很猛的鞭炮就会变成灿烂的烟花,虽然只有一瞬,但也足够我们为之欢呼雀跃了。
平时的鞭炮声都是稀稀疏疏的,直到除夕这晚,鞭炮声才会热闹起来。三十晚上,人们都有守岁的习惯,年夜饭过后,我和母亲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包初一早上吃的饺子。饺子要包素馅的,大年初一头一顿饭吃素馅的饺子意味着全家一年中都肃肃静静的,没有烦恼和忧愁。晚上十一点半左右,鞭炮声开始响起,他家的鞭炮声尚未停止,你家的又接上了茬儿,整个村庄到处都是鞭炮齐鸣,响声震天。父亲也会在将近十二点的时候放一挂最长的鞭炮,放完鞭炮这大年三十才算完整。初一早晨通常都是被鞭炮声叫醒的,匆匆吃完早饭,便有亲戚邻居上门拜年了,每个人都是笑容满面,嘴里不住的说着祝福的吉祥话儿。大年初一这一天是不扫除的,院子里、大街上、小巷中,都是厚厚一层鞭炮的红衣,取开门大吉,红红火火的好兆头。
一年又一年,岁月匆匆流过,我们早已长大,但街头巷尾仍有像我们当年一样跑着、笑着、闹着、放着鞭炮的孩子。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也像当年一样的清脆、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