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声声,百花争艳。谷雨刚过,我和父亲就在地里忙个不停,又到栽红薯的时候了。栽红薯事先要起垄,然后再把秧苗插到上面,这样能旱涝保丰收。由于家里没有劳力,于是就雇了本家大哥来给帮忙,他有一头老黄牛专门给别人打工。不消半天垄便起好了,接下来就是挖坑、浇水、插秧等农活了。当一排排秧苗在暮春的晚风中整齐的站在地里的时候,父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刚栽的秧苗纤细嫩弱是野兔们可口的食物。黄昏时分我和父亲手持木棍藏在沟窝里来看护它们弱小的生命。经过几天的守护它们迎风沐露,吸取着大地的养分渐渐茁壮成长起来。
红薯又叫地瓜、芋头,属于管状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双子叶植物其曼细长,茎匍匐地面。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一带。据《金薯传习录》记述:明万历二十一年,福建华侨陈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将红薯带到福州,从此传到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红薯适合于在丘陵地带种植,于是我的家乡便成了主生产区。生活贫困的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吃红薯。先是把红薯切片晾干而后磨成面制成煎饼,因而它也就成了我们的主食。瓜干煎饼醇厚甘甜入口酥松,煎饼卷大葱在全国享有美名,在那时吃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每到过春节各家各户都忙着摊煎饼,总要摊上两三天预备开春的饭,摊的多的能吃上两三个月呢。说起红薯来它还是革命的功臣呢,在临沂革命老区,家家户户摊煎饼支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优秀的中华儿女吃着这薄薄的煎饼,浴血奋战英勇杀敌赢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夏天。此时的红薯地里一片翠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有许多杂草。于是父亲肩扛锄头冒着炎炎烈日顶着酷暑去锄掉它们。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流向脸颊继而聚集在胡子上,最后"叭哒"一声滑向泥土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粮食啊!晚风徐徐暮色四合之际,父亲又来到了地里来检阅他的庄稼方阵。他掏出烟锅袋把烟叶连同他的心事一起装进烟锅,在地头上叭哒叭哒抽个不停。月亮升起来了,薄雾似纱,这雾月中的红薯显得出奇的安静,而蟋蟀、蝈蝈等等不知名的昆虫们却粉墨登场了,它们聒噪个不停奏响了一曲田园交响曲。一声声呼唤着自己心仪的对象,它们趁着青春年少,在皎洁的月亮下碧绿的红薯地里享受着它们的爱情。红薯虽埋在地下却也听到它们浓情蜜意的情话,于是便偷偷的笑了。
红薯极其耐旱,当太阳把它们烧烤的奄奄一息,叶子都快干了的时候,一场大雨过后它们便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茂,我们的红薯够皮实吧。红薯不怕落土烂,只求枝叶代代传。它们的生命力很强,一颗纤细的小苗不管是多么贫瘠的土壤,它们都能够生存下去生生不息。另外红薯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阳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和血暖胃。红薯被埋在泥土里长达几个月,不见星辰,不见阳光,但它却毫无怨言的生长着。为的是让绿色装扮大地,把果实奉献给人间,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也只有他能做到。
深秋时分,落叶飘飘。到了收获红薯的时节了,红薯跳跃着,欢腾着被我们挖了出来。它们揉一揉惺忪的睡眼去一睹大千世界的风采。父亲用最原始的插片机把它们切成片继而在地里进行晾晒。母亲则在家里做饭,然后用担子把饭担到地里。饭呢,当然是红薯条和花生碾细的粉末混在一起的,但却香气扑鼻真是人间美味。这样的饭让我的味蕾在故乡的灶台旁流连忘返。时至今日,家乡的红薯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了,人们也很少再吃它。然而我却对红薯一往情深,每次见到总要多看几眼。我喜欢它顽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喜欢它默默无闻全身奉献的精神,最爱它们的朴实无华,我愿变成一颗纤细的红薯苗在故乡的土地上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