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的第二天,暖阳普照,春光正好,在手机导航的引领下,我们驱车来到位于邹城大束镇北的葛炉山。
阳春三月,葛炉山下处处春意盎然。新修的入山公路两侧,绿化树木抽枝展叶,一派生机。一株株花卉如即将出嫁的大家闺秀,穿上了婚礼的盛装。地上的小草恣意生长, 绿意融融;娇小玲珑的野花盛情开放,多彩多姿,她们携起手来把大自然尽情装点。靠近山区的土地没有大块的平地,田野里的麦苗不能形成绿海,它们零散地分布在高低不平的黄色岭地上,如一块块或长或方的大块翡翠掉落在黄土之上,成为"沙漠中"的"绿洲"。越是靠近山体,地势越是高低不平,"沙漠中"的"绿洲"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株株桃树。放眼望去,无论平地山尖,还是沟沟坎坎,无限风光都被数以万计的桃树所占。看那漫坡红遍,远观如绯红的云霞氤氲山间,下车近观,是一树树娇艳,那红艳艳娇滴滴的花朵缀满枝头,在春风暖阳的洗礼中争奇斗艳,那优美的姿态、丰腴的身段、艳丽的色彩真让人以为桃花仙子下凡到人间。
葛炉山分南北两座,来到北葛炉山脚下。沿盘山公路步行而上,左边山体上有一块大约二十多平米见方的花岗岩,上面隐约可见石刻痕迹,由于年深日久,雨浸风蚀,已无法辨认字迹。据旁边碑文介绍,这是邹城四山摩崖石刻之一,四山者,邹城铁山、岗山、尖山、葛山(葛炉山)是也。葛炉山摩崖刻经内容为《维摩诘所说经》,书刻者为僧安道一,他为了在乱世之中将佛经留给后人,在白发苍然的垂暮之年,克服了不知多少艰难险阻,才完成了这样的壮举。可见,随着经文刻下的除了佛经,还有书刻者的虔诚、信念和力量。
进入山门,拾级而上,看到的是许多奇巧怪异的石头,有的像大象晃动着鼻子悠闲地走在山间,有的像小狗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有的像青蛙静坐在草丛中在静静等待飞来的害虫,还有的像海狮在顶球表演。总之,只要你有充满想象力的头脑,这里就是一个奇异的世界。此山之所以奇石众多,因为山上的石头多数都是独立的个体,像从天而降,而不是从山的深处冒出,又因为多数是砂岩,容易风化,经过多年风刀霜剑的打磨,已没有任何棱角,任何一面都是圆溜光滑的,再加上大小形态各异,所以看起来就有些灵动了,这与峄山的石头出奇的相似,也许这两座山是一脉相承吧。
石级两旁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在一株乔木的上面攀附着一根枯黄的藤,藤从上到下倒挂着一串串铃铛似的果实,在山风中摇晃着,好像要发出悦耳的声响。我攀着岩石,冒着裙子被山枣刺剐破的危险,拽下了几个"铃铛"。 只见"铃铛"的内壁被自然地分成多个空间,每个空间里都嵌满了无数片褐色的种子,将铃铛口朝下放时,种子便散落出来。铃铛已经过三个季节的风吹雨打,之所以没有掉落,是因为"铃铛"口均匀地长着八条缝衣线粗细的蔓,八条细蔓在上边约2厘米处合拢成一根粗的柄与主藤蔓相连。如把"铃铛"从细蔓合拢处摘下倒立,它的形状像极了从天而降的降落伞。大自然赋予它的奇巧造型促使我童心大发,爱不释手地提着它登山。迎面下山的一位游客看到了,告诉了我"铃铛"的真名实姓,原来它姓"马",名"兜铃",是一味中药,可解毒解酒。这位游客还告诉我,葛炉山是一座药草山,除了马兜铃,还有青蒿、蛇床子、益母草、地爪、地丁、金银花、茵陈、山菊、柴胡、地黄、半夏、酸枣、远志、葛根、香附子、曼陀罗等。相传华佗来此山采药,就用这里的曼陀罗、川芎等造出麻沸散,为百姓做手术。后来华佗被曹操拷问致死,百姓为纪念他,筹资修建石屋为庙来祭拜,再后来又修建了山顶西侧的华佗庙。华佗庙东面的山顶处,还有一座八角亭,名为"守正亭",这与不远处的南葛炉山山顶的"抱朴亭"遥相辉映。亭子的名字有劝人"抱朴守正"之意。这名字来自东晋著名道教学家、化学家、医药学家葛洪。葛洪,自号抱朴子,相传他曾经在葛炉山上立炉炼丹,精研道学,葛炉山也因此而得名。葛洪有《抱朴子》、《肘后救卒方》等多部著作传世,我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所发明的"青蒿素"就来源于葛洪《肘后救卒方》中介绍治疗疟疾秘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在守正亭中休息片刻,疲惫的身体顿觉舒爽。起身俯视,山下的景色尽收眼底,公路蜿蜒盘旋,通向田边、地头、景点、村庄。云朵天边闲游,绿树掩映白墙,梯田层层分布、池塘泛着银光。还没来得及换上春装的枣树还是一派老态龙钟之相,树杈上的鸟窝旁边偶有鸟儿盘旋飞翔,彰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与桃红柳绿的明媚春光融合在一起,让人暂时忘记了自己处在怎样的时代与季节里。远处大片的油菜泛起金黄的浪花,美丽的风车欢快地转动,让人在世外桃源的仙境中又能领略到异域的风情。站在山顶,我忍不住拿出手机来一次"航拍",把这美丽的画卷尽收荧屏,与朋友分享。
一天的旅行结束了,即将离开这个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同在的圣地,离开这个现代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巧妙融合的休闲旅游之所,我心中竟生出许多的眷恋与不舍。